米开朗基罗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创世纪》取材于《旧约全书?创始纪》,整幅作品 511 平方米,中心画面由《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伊甸园》等 9 个场面组成,大画面的四周画有先知和其他有关的故事,共绘了 343 个人物,其中有 100 多个比真人大两倍的巨人形象,他们极富立体感和重量感。整幅画通过人与人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歌颂人的创造力及人体美和精神美。

米开朗基罗一个人躺在 18 米高的天花板下的架子上,以超人的毅力夜以继日地工作,当整个作品完成时,37 岁的米开朗基罗已累得像个老者。由于长期仰视,头和眼睛不能低下,连读信都要举到头顶。他用健康和生命的代价完成的《创世纪》,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不朽的艺术品,还有他那种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24 年后,米开朗基罗又应教皇克莱门七世之约,在西斯廷教堂

祭坛正面墙上绘制了另一撼人心魄的巨幅壁画《末日审判》。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顽强地工作了将近 6 年,在 220 平方米的画面上绘出约四百个人物。在画中央,基督正气凛然,高举右手,即将发出最后的判决。米开朗基罗还把一位教皇画到将被判罪去接受地狱煎熬的一群人中。基督左脚下一个圣徒右手持刀,左手提着一张人皮,而这张人皮的面孔正是画家本人的脸,其表情痛苦、愤怒,表现了米开兰基罗正经历着精神与信仰危机的折磨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借《末日审判》痛快淋漓地发泄了对人间丑恶的鞭挞。

《末日审判》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然而,巨作中的裸体人物却引起争议,一些人认为猥亵了神灵。在米开朗基罗去世不久,新教皇庇护四世就下令给所有裸体人物画上遮羞布或衣饰。后来,人们将受命的画家们谑称为“内裤制造商”。

气势恢弘的建筑设计

晚年的米开朗基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建筑艺术上,并有精深造诣,因而他也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参与设计并主持过此项工程。他为该教堂设计的直径达 42.34 米的巨大圆形穹顶不仅气势恢弘,而且从局部到整体都是绝世精美的艺术。由于圣彼得大教堂的工程浩大,直到 1626 年才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米开朗基罗生前未能看到自己的这一作品。几个世纪来,难以数计的参观者登上这个大圆顶时,无不发出惊叹:米开朗基罗太伟大了!

在与古罗马遗址相连的罗马坎比多利奥山丘上,米开朗基罗设计了罗马市政厅建筑群,其和谐完美堪称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建筑的代表。

艺术地位

米开朗基罗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稳定了自己艺术家的地位。1499 年创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学科的艺术实践和细致入微的匠心独运吻合了、甚至超出了人们可以理喻的 "鬼斧神工",被誉为 15 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出示了悲剧却掩饰了哀伤。这一时期的另一件作品是创作于 1501 年的《大卫》-神化的人形已经确立。其后的一些雕刻作品是几组陵墓雕像,断断续续工作了很长时间,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摩西》和《昼》、《夜》以及《晨》、《暮》。晚年未完成的四件雕刻作品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设计墓地雕像,与《哀悼基督》是一样的题材,形象既不明晰手工也不细腻,或许是在走过了八十多年的人生路程之后,在向世人诉说,不是人生的抱负无以施展,而是天国的奥秘藏而不露。米开朗基罗雕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与其绘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是一样的线索:英雄气概磨难而成壮心不已的烈士暮年。早期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白,随后的一些作品表现为风格样式的定型,后期的作品仍然是艺术家的心情归宿。当时代的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早中期作品中神人兼备明察的力度,后来的人们更注意其后期作品创作时悬而未决封闭的深度,美学的焦距不再是简单的对准艺术的创造物而是艺术家个人和作品之间、与现实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现代艺术更是如此。

最初的一件《哀悼基督》和最后的一件《哀悼基督》都是圣母怜子的惯用样式,圣母承负着爱子的痛失。爱是情感的维系,有时只是无奈的关心。人类的肉体并不是情感的自觉载体,而是理性的习惯寄生,与上帝的维系之灵才是情感的形象化写真,而不单独是理性的代码。圣经上一些软弱忍让的信条旨在维护人类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调动理性。所以圣经上写着对恶人要让,因为他们只要你的理性服从,只要你的肉体屈从,不要你的情感,以恶抗恶世无宁日,把虚荣给他,让情感存在;对义人要抗,因为他们除了征服你的理性,统制你的肉体以外,还要你的情感依附,世界只剩下唯他是从的行尸走肉的生存,创造不再是一架灵修操守和机械运转并置做工的机器而只剩下机械的运转。于是,具体在艺术方面并不在你的理念更在于你的情感归属,具体在生活方面并不在于你的行动更在于你的信仰,因为:我们所做的我们不明白。这与新帕拉图主义的理念不尽相同,所谓挣脱肉体的束缚,是情感在肉体中自觉,而不是理性独立于肉体之外。为什么要超出肉体?天下不可能为肉体的均享,也不可能是理性的大同。无论世俗还是宗教的理性至上、厌恶肉体都是假冒伪善的义人。现代社会、现代艺术并不是缺少了什么,丧失了什么,而是增加了对世人的关注。真是人文主义对上帝的拒绝吗?或许可以说成是科西马尼鸡鸣之前的一次过程,也是一段个人的情感自觉。我们常说多了一个基督徒,少了一个中国人,那么多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呢?多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呢?基督徒和基督性也还是有差别,肉体的分化全世界都一样。

米开朗基罗最荣耀的艺术实践是建筑。1546 年教皇指派他为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师,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他拒绝了这项工作,在教皇的一再坚持下他最终接受了这项委托,一个附带的条件是不要报酬,因为他并不能确定他还有多少时间从事这项工作,然而他为此一直干了十六年。1564 年米开朗基罗逝世之后,教堂的大半工程尚未进行,1590 年,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圆顶方案由 G·波尔塔实施完成。整个教堂综合了几位建筑师的辛勤劳动,属于米开朗基罗的设计成份比其他几位建筑师的都要多,教堂于 1615 年最后建成完工。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式造人,人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上帝。

相对其它文学形式而言,诗歌较为抽象,有时甚至被视为最高的文学表现形式。中国是一个注重诗歌学养的国度,其艺术影响力要大于汉赋、宋词、元曲、清小说,一是这一艺术形式的理性结构,再就是它的情感传达。由于中国二千多年集权力于一身、集观念于一体传承的体制模式,再变通以天寓自然、以帝为天子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宗教模式,物归天朝,人为御用,没有招工的社会意识,只有招安的国家观念,国人等于一次性地把自己交给了国家。牺牲了个人的做工实现,成全了为国家做功的事实。肉体辛苦的生存现实,西方从理性寻找出路,从理性展开形而上的思辨,思考肉体和上帝的关系。有时把肉体和理性联系起来,有时把肉体和情感联系起来,有时却又把肉体和灵魂联系起来,有时又把肉体独立对待,基于形而上的世界蓝图为背景,最终实际上都与上帝的关系密不可分。尽管灵魂和理性的联系、肉体和情感的联系相对密切,甚至常常轻视肉体感官、贬低情感为美学范畴,使肉体、感官、情感、美学都受到了牵连,然而这之间时有的相互脱节也是与这一维系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我们分析西方的文本,都不应该把这个背景取消,上帝死了的世界从来不会是一个无神论的世界。同样的艺术形式,中国诗歌肉身"意"情的单一性和西方诗歌肉身"实"情的复合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组建社会结构的基础不一样,集权专制主宰了国人的生存肌能。作为生存美学的表现形式,中国的传统诗歌可谓是登峰造极的,作为存在内容的形式容器,西方的诗歌传统是置身其中的。在此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米开朗基罗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