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至民国31年(1942年),人口相对稳定在30~34万人之间。民国32~37年,因抗日战争和内战,农村经济衰落,居民外出谋生渐多,全县保持在29万人左右。
1949年,全县有79901户,333898人。1953年全县第一次人口普查,82317户,362961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94724户,489683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58584户,76879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6024户,875999人。至1992年底,全县计有218364户,914756人。1949年至1992年的43年间,全县人口增加580858人,年均增13508人。
据《莆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仙游县人口数达824707,占莆田市的29.68%。
2013年末,仙游县常住总人口84.0万人,出生率12.0‰,死亡率6.3‰,自然增长率5.7‰,城镇化水平37.1%。
民族
仙游是个多民族的县份,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侗族、瑶族、黎族、高山族、水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拉祜族、纳西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京族、朝鲜族、布依族、满族等共26个少数民族。
交通
仙游县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濒临湄洲湾,北承省会城市福州(距离130公里),南接泉州、厦门(距离153公里)。福厦铁路、福厦高速公路、324国道、省道秀里线、省道201线贯穿境内,莆永高速仙游段2012年11月份通车,沈海复线高速仙游段2013年底通车,湄渝高速仙游段2014年内动工,设有7个高速公路互通口,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2014年,拥有海岸线8公里,已建立500吨级和300吨级的码头各一座,正在规划建设枫亭3000吨级干散货码头1座。农村村道硬化率达100%。
经济
综合
2011年,仙游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1.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1.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6.4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777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5.1:42.8:42.1调整为14.0:47.3:38.7。
农业
仙游为福建糖蔗、柑橘、龙眼生产基地。农副产品有稻米、小麦、甘薯(枫亭薯著名),花生、黄麻、大豆、蔬菜、油菜籽,兴化桂圆、度尾无籽蜜柚(文旦柚),陈燮柿、云庄栗、蜜枣,宝坑番石榴、榜头梧店芒果、书峰青靛、龙华金沙薏米、古洋晒烟皆为特产,香蕉、枇杷、猕猴桃,油茶籽、油桐籽、山苍子、板栗、药材,蛏、牡蛎、蛤、马鲛、鲤鱼、鳗、蟹,家畜良种黑白奶牛、长莆猪。
仙游历来是农业县。据福建省考古队1987年在榜头、大济等地发掘的古遗物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后期,先民们已从事耕耘、狩猎、养殖、捕捞等原始农事活动。唐代,得到初步开发。宋代,有了新的发展,全县有陂坝651座,初步解决农田用水。明代,甘薯、菸烟、玉蜀黍、花生等相继传入仙游。清代,县境内中、南部地带扩大稻谷多熟制,茶、烟、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民国时期,由于社会不安定,加之长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发展缓慢,粮食单产低,不敷自给。据1949年统计,全县农业总产值仅308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生产不断发展。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7338万元。1958~1961年,农业生产受“大跃进”、共产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牧渔业产量降至1952年的水平。1962~1965年,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至1965年,全县农业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有231个大队,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一面红旗。1966~197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业产量下降。1978年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1984年,农业总产值达20778万元。1992年,农业总产值达73240万元,人均收入825元。
2011年,仙游县农业总产值完成40.92亿元,可比价增长2.0%。增加值完成24.0亿元,粮食播种面积为38.99万亩;粮食产量362134吨,茶叶生产3233吨,水果总产量69694吨;食用菌总产量42684吨。畜牧总产量达到59589.78吨,其中:生猪出栏37.4万头,禽出栏238万只;奶类产量达到3997吨。
工业
仙游是福建制糖工业中心之一,誉称“福建糖仓”,工业门类还有 林产化工、食品、机械、制盐、造纸、皮革、日用品等,特产兴化米粉,工艺品有木漆碗、木雕、竹编、竹插、刺绣、抽纱。
2011年,仙游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52.64亿元,比2010年增长40.2%。工业增加值69.7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0.16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168.51亿元,重工业61.65亿元。
社会
基础设施
供水:全县水资源平均总量19.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1810立方米。水能蕴藏量26万千瓦,已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13.6万千瓦。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金钟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06亿立方米,年平均供水量1.8亿吨;现有小(二)型以上水库126座(含发电水库),总库容量近3亿立方米。自来水厂12家,设计日供水能力9.5万吨,现日供水6.4万吨,其中县自来水公司日供水能力达2万吨;仙游经济开发区日供水能力达2.8万吨。在建的仙游第二水厂近期日供水5万吨,远期日供水10万吨。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10个,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
供电: 福建省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仙游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现有水电站106座,总装机容量13.6万千瓦;现有11万伏变电站4座、3.5万伏变电站6座,日最高负荷190.6兆瓦,可完全满足企业用电需求,确保不拉闸、不限电。
供气: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吉安一福州段)总投资134亿元,计划2014年6月全线投产。投产后,年输送天然气150亿立方米,全线2015年建成投产,途径仙游。
教育事业
仙游县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历史上曾孕育了4名宰相、5名状元、13名尚书、28名侍郎、近700名进士,出现“科甲冠八闽”的盛况。
仙游大学专科院校: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莆田学院仙游校区 、仙游高峰中学
文化艺术
历史人文
仙游是中国“戏剧之乡”,莆仙戏是全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鲤声剧团六度晋京献演,其中:莆仙戏《团圆之后》是中国近代十大悲剧之一,参加国庆10周年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春草闯堂》是中国近代十大喜剧之一,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2010年被文化部列入“全国优秀保留剧目”;《白兔记》一举囊获福建省第24届戏剧会演五项大奖,并在2011年第五届巴黎中国戏曲节上,获得最佳传统剧目奖。
仙游是全国“工艺美术之乡”、“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红木集散地之一,古典家具高端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六成以上。全县现有工艺美术企业3350多家,2011年产值突破160亿元;拥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4人。仙游工艺产业园是福建省首批6个省级创意产业重点园区和十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