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沔阳县主要是传统剪纸:一是用手剪花样子和喜字,随剪随用;二是雕刻出售的花样子。全县有走街串乡卖花样子的货郎二三百人,尤其是长埫口镇的新口、石剅湾、庄屋、曾台、周邦、集木、何坝、方陈、沙湾、陈桥、马滩;下查埠的林场、赵河;沙嘴的许家台;龙华山的杂巴湾、打字号和彭场镇的窑湾以及城区街道等。特别是新口、窑湾和石剅湾等村,约有半数村民雕刻剪纸和卖花样子,他们雕刻花样子一次可刻二三十层,甚至更多,多是自产自销。有的远销湖北、湖南、云南等地,赖以养家糊口。那些艺人较多的乡村,常被誉为“剪纸之乡”。
清朝中叶,长埫口庄屋的杨保清师傅技艺高超,徒子徒孙遍及天(门)汉(川)沔(阳)三县,被艺人拥为天汉沔花样同业公会会长。全县的艺人把嫘祖敬奉为剪纸的鼻祖,尊称为“西陵圣母”。每年中秋节聚会参拜,并交流剪纸技艺、互换花样新作、订立行规、统一价格,还吃祭祀酒。
在艺人的传播下,沔阳农村剪纸绣花蔚然成风。不少乡村把妇女擅长剪纸绣花视为心灵手巧的标志;男家也以新媳妇的精巧刺绣和善长剪纸而骄傲。剪纸花样,一般用于鞋、帽、枕头、云肩、肚兜、箍带、领边、裤边、袖头、鞋垫、帐飘、帐帘、门帘、坛口和嫁娶中的衣箱封口、彩轿封门等。剪纸多为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如喜鹊登梅、龙凤呈样、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莲笙贵子、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等。还有以数序表现的,如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合同春、七夕相会、八仙上寿、九路来财、十全齐美等。有的剪纸颇具时代特色,如反映封建社会的状元、榜眼、探花“打马游街”,“渔樵耕读”;辛亥革命时期的“推翻帝制”,“三民主义”等。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陈由明根据党的政策,鼓励艺人们推陈出新,大胆创作,出现了一批赞美新生活的花样,如垱枕花样有“土地改革”、“翻身作主”、“婚姻自由”、“尊婆爱媳”、“生产模范”、“共同富裕”、“厉行节约”、“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等,这些剪纸富有新的生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仙桃剪纸的一次大变革。
艺术瑰宝
雕花剪纸是湖北仙桃市一种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它以丰富的构思、圆满的造型、精美的雕刻工艺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一朵艺术奇葩。沔阳雕花剪纸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
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据《沔阳县志》记载,沔阳剪纸在明末清初就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形成风格,当时的民间艺人多用一种斜口雕刀,在样图下重叠一、二十层纸,摆在腊板下刻出花样来,作为妇女刺绣底样。由于沔阳雕花剪纸创造了众多的平面造型艺术,在各种工艺美术的装饰图案设计方面都可以寻找到雕花剪纸艺术的缩影,使其具有实用工艺美术的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
沔阳雕花剪纸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画草图就注重借鉴年画题材,吸收了国画线描的手法,汲取装饰画的简化、夸张、变形等造型特点,运用花鸟画的结构和书法的形式,达到版画黑白灰分明的效果。严格的腊板制作技术保证了雕刻时刀法流畅,线条优美。
沔阳雕花剪纸与其它地方的剪纸相比较,主要在刀法上独具高超技艺,历代雕花艺人从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日臻完备的妙招,讲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顺,开片要严,行刀要匀”。阳刻、阴刻、隐点隐线等技法的应用,也使雕刻出来的花草树木、人虫鸟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成为广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美术珍品。2009年,由仙桃市群众艺术馆精心选送的《十二花扇》、《花样子》等10多件沔阳雕花剪纸作品,在“挪威湖北周”甫一亮相,立即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极大兴趣,成为诸多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大亮点。 沔阳雕花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构图精美、雕工精细,如同白描一般而独具一格。郭沫若曾作过这样评语;“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艺术语言丰富,是中国楚文化的活态见证。沔阳雕花剪纸曾在东欧参加巡展,这次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第一次向北欧人民展示了仙桃民间文化独有的魅力。
代表作名录
2010年 8月19日,从北京传来喜讯,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颁证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市沔阳雕花剪纸作为“中国剪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文化部部长蔡武等领导出席颁证仪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贵华代表市委、市政府出席颁证仪式。这是建市以来,我市文化艺术品种获得的最高荣誉称号。
沔阳雕花剪纸是我市一门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早在1953年,由陈由明、杨长发创作的《八仙图》曾被选送到巴黎“世界博览会” 参展,在东欧八国巡回展出,成为当年沔阳出口创汇之始。1994年,我市成立仙桃市剪纸学会。2006年,沔阳雕花剪纸成为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通过文化部门积极申报,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市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2009年,由我市选送的《十二花扇》、《花样子》等10多件剪纸作品,应邀参加在挪威举办的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倍受外国友人关注。2010年2月,彭场镇窑湾村剪纸艺人翁吟樵应邀到澳门献艺。沔阳雕花剪纸的“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也使历史悠久的剪纸艺术上升到了国际保护的平台。据调查,目前我市民间健在的剪纸艺人达200余人。
剪纸分类
沔阳是水乡泽国,民谣曰:“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狗子不吃糯米粥”。这既是水患频仍的悲歌,又是湖乡富饶的写照。在这里剪纸艺术根生叶茂。其民俗剪纸可分为婚俗、丧俗、服饰、宅居装饰、岁时节令五类。
1、婚俗剪纸
自古人生重礼仪,对婚俗尤为重视。结婚被人们视为"终身大事",剪纸在其中应用也最为广泛。结婚时,男方要举行"告祖"仪式(俗称行大礼),向列祖列宗禀告,祈求祖上保佑。在大堂八仙桌上摆10碗荤菜,每碗菜上覆盖红双喜字剪纸,再插柏树枝于菜碗之中,意即:松柏长青,祝夫妻百(柏)年合好,家庭百事顺遂。堂屋正中墙壁上悬挂巨幅夺目的鲜红双喜字,配以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的剪纸,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喜鹊登梅、金鱼闹莲、凤穿牡丹、连(莲)生贵子等等,分别贴于大门、洞房门及玻璃窗户上。此外,男方过礼的猪肉、鱼、酒等一切礼品上和女方陪嫁品上均盖有红喜字。还有衣箱封口和彩轿封门用的红喜花。
传说彩轿(又名花轿),古时候是不封门的。自从《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故事出台后,为防止类似事情发生,沔阳民间就兴起彩轿封门来。不仅贴喜花剪纸,还要上铜锁,以保新娘的绝对平安。新娘在娘家办嫁妆时,绣的垱枕、围裙、袜底、云肩、花鞋等绣品。都少不了剪纸花样的装饰。一般来说,绣花办嫁妆,姑娘们特别重视,因为它是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见证。结婚新人入洞房后,亲友们特别是那些大嫂小姑在闹房时,要翻箱拿出新娘自作的绣品,评议欣赏,有如新娘举办的一次个人剪纸和刺绣展览,使参观者大饱眼福。
2、丧俗剪纸
昔日,沔阳流行请道士为亡人做道场的陋俗,即为死人超度亡魂。道士身着法衣,手执引路幡,有节奏地摆动,口里念念有辞,扬言为死人招魂、引路。在道土的法衣上绣有寿字和浮云、莲花、万字格等花样;引路幡全系缕空的长条形素色纸剪贴而成,上有三角形纹样,下有二方连续花边及篦齿纹的垂须。中段有宝相花。妇女死后,家人要给她穿绣花鞋。鞋上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