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画】是一种以羽毛代替笔墨效果的工艺画。它利用禽鸟天然色泽的羽毛,采用多种工艺手法拼贴而成。在表现手法上,有平贴、浮雕贴、立体贴三类,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动物等,形式上有挂屏、座屏、卷轴、宫灯等。
平贴是传统的工艺方法,是一种平面画形式的艺术品。主要以国画作为基础,也有把中国画和水彩画融为一体的。以临摹历代名画家艺术精品为主要内容,如齐白石的虾、蟹,徐悲鸿的马、泰山的雄姿等,在艺人们的手下,得到完整、逼真、生动的再现。1981年又创制出以西洋油画为蓝图的新型羽毛画,为平贴羽毛画生产开拓了新的道路。浮雕画多为装饰类艺术品,其制作方法为:先依样做好胎型,然后用羽毛拼贴修饰,其制品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富有质感。“虎”是浮雕羽毛画的代表作,技艺高超的艺人观察各种虎姿的奥妙,反复切磋琢磨,浮雕粘贴出的老虎,大、小、雌、雄,卧、立、行、跳,觅食的、嬉戏的、酣睡的、饮水的,情、意、形、神兼蓄,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曾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展,在广交会上备受外国客商欢迎,被誉为“泉城老虎”。立体贴羽毛画,质感和立体感更强,形象更为逼真。如《电鸣鸟》,经风吹动,鸟鸣啾啾,振翅欲飞。
我国羽毛画历史悠久,在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拼贴羽毛画的装饰制品,可见它最少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但其制作工艺长期失传。山东羽毛画是本世纪60年代初期先后由济南、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的,后又扩大到德州、莱芜、平原、微山、临清等地。济南羽毛画为山东羽毛画的代表。济南工艺美术工厂生产的羽毛画,题材广泛,产品品种达千种以上,光以 “虎”为题材的就有百余种。产品远销美、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羽毛画产值162万元,出口交货金额24万元。莱芜工艺美术公司1987年生产羽毛画2万幅,产值50万元。微山县工艺美术厂年产羽毛画6000余幅。【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山东木版年画的代表,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中国三大民间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善于运用寓意、夸张、象征、变形的手法表现主题。构图匀称、饱满,线条简练、流畅,色泽艳丽、对比强烈。其内容除部分画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门神”外,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情趣及乡风民俗。也有以小说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特别是讽刺年画《慈禧太后逃长安》,画着慈禧太后骑着一头小毛驴,光绪皇帝挎着包袱,仓皇地跟在后面逃窜。更有趣的是在光绪皇帝手挎的包袱中,还露出了在路边地里捡来的两个玉米棒子。这张年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满清帝王贪生怕死、狼狈西逃的丑态。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形式丰富多样,一户农家院落,从大门到东、西、南、北屋的屋门,从堂屋到炕头、窗顶、窗旁、顶棚、灶墙,甚至粮囤牛栏都有特定的年画装饰。还有专供婚、丧的张贴年画等。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北方广大农村中深受农民的喜爱。
杨家埠木版年画创始于明代,清咸丰、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是“作坊百家,画种过千”,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当地农民“收罢大秋就刻版,忙到腊月二十三”。从腊月二十四到春节,买卖年画达到高潮,树干、墙上到处拉上绳子,挂满招揽生意的年画。从早到晚,从东到西,买年画的人熙熙攘攘,经常通宵达旦。极盛时期,杨家埠一年销售的年画达7000多万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先后发掘出传统画版500余套,并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大批美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相结合,共同创作出大量内容新颖的年画,如 “五路进财”、“丹凤朝阳”、“自由婚姻好”、“水库丰收”、“八大员”、“饲养员的喜悦”等,还创制了“勤俭持家农历图”、“水浒传挂历”等。
杨家埠木版年画曾于1977年在北京、四川等地举行过“农村庭院贴画”展览,并出版了画册发行国外,深得好评。近年来,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又从绘、刻、印、制四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使年画的内容及艺术形式又有新的发展。目前,杨家埠年画年产3000余万幅,行销全国,并远销东南亚、北美、西欧的27个国家和地区。
【扑灰年画】发源并流传于高密北乡,为我国民间年画的独特画种。
扑灰年画(杨三军摄)
扑灰年画作画时,根据构思打好腹稿,用柳炭条起轮廓,在画纸上面扑抹,一稿可扑数张,可以重描复扑,也可以把同一画面扑成对称的两张。最后,在扑好的画稿上进行手绘。
扑灰年画的起源,可追溯到400多年以前。明朝初年,高密北乡公婆庙善画庙宇壁画的王姓人家,在文人画及庙宇壁画的基础上,由手绘起稿创造了扑灰起稿手绘年画的方法。画面以水墨为主,色彩清淡。作品以神像、墨屏花卉居多。进入清代,扑灰年画在延续中发展提高,融合杨柳青木版年画技法,分生出新的年画品种——半印半画,并逐渐分成两个画系:一个继续承袭传统“抹画子”画法;一个一反“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的状态,拓新为以色代墨,寓雅于俗,艳丽多姿,获得了“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喜祥又红火”的效果。作品发展到神话故事、戏剧人物、仕女、胖娃等多种题材。
扑灰年画稚拙粗犷、古朴典雅。艺人们大多注意形象的描绘,将人物充满画面空间,甚至大胆省略背景。精品《姑嫂闲话》中,整个画面只有两个人物:嫂子右手擎着一把小阳伞,左手拿着一条红手帕;小姑手握一把大叶蒲扇。两人一路闲拉,悠然自得,姑嫂和睦与农家妇女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趣,跃然纸上。在同一幅画中,服饰、头发及轮廓线等,是用“大涮狂涂”的写意手法,而眉眼脸面却是用工笔细心巧画。
扑灰年画广销临沂、烟台、徐州及内蒙和东北三省。1984年,有20件扑灰年画作品晋京展出。法、德、日、瑞士等许多国家专家亦曾先后慕名赴高密参观研究。
【赵文竹玻璃画】玻璃画,即在玻璃上用油彩、油漆、国画颜料等绘制的图画。其技艺是清朝时由国外传入的,曾在宫廷受宠一时,后来失传。近几十年来,复由民间兴起。由于它晶莹透明、光滑平整、色彩常新、装饰感较强,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广为流行。但因其多为民间画工所作,题材狭窄,手法简单。加之在玻璃上绘画,画水墨难分浓、淡、干、湿,画油画难见笔触,因此,玻璃画长久以来不为画界所重视,被视为低档工艺品,影响不大。
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区青年农民赵文竹在原来流行的玻璃画技法基础上,根据玻璃质地特殊和表面极为光滑的特点,广泛借鉴其他画种的技法,经过长期的反复试验,创造了刮彩、对印、透明重叠、化学分离、聚彩、排彩、流动等一系列特殊技法,并改造了原来的绘画工具和颜料,形成了从材料、工具、技法理论乃至装潢形式等一套独特的系统工艺。
赵文竹玻璃画近年来多次参加综合性画展和名优特产品展览,引起了很大反响。美术界专家们认为,赵文竹玻璃画“有着国画的飘逸和流畅、油画的丰富和厚实、版画的力度和凝重、年画的艳丽和工细、水彩画的轻松和透明,甚至有着翡翠、玛瑙、雨花石一样神妙斑斓的自然色彩韵律。”赵文竹玻璃画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十几家报刊杂志作了专题介绍,被誉为“艺苑新葩”。
赵文竹玻璃画高雅精美、装潢考究,集绘画艺术与工艺美术为一体,既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又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其形式多样,各具千秋,有适宜楼堂馆所装饰的大型拼镶壁画,有适宜收藏陈列的中型作品,也有适宜旅游纪念、相互馈赠的小巧精品。许多作品已流传于日本、香港、加拿大、南朝鲜、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赵文竹玻璃画被列为烟台市重点对外文化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