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庆长五年(1600年)9月15日,双方在关原交战,最初的形势对德川军不利,西军逐步进迫到本阵;不过到了中午左右,西军的小早川秀秋受到德川军恐吓射击后叛变支持德川军,形势得以扭转。最后德川军轻松在此场战争取胜,而石田三成在关原之战失败后不久被捕获,和小西行长、安国寺惠琼一起被处斩于京都六条河滩。自此权力落在德川家康之中。自此,德川家康消灭了敌对诸侯,为德川家制霸天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创立幕府

主词条:江户幕府

关原合战后,德川家康积极处理政务,调配大名间的领土,而且经常在京都活动。为了成为将军,他尝试将德川氏的系谱改变(其实从“松平”改为“德川”时就早已改变了)。

庆长八年(1603年)2月,朝廷中的使者到达伏见城。德川家康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右大臣、源氏的长者(即源氏的族长、家主)。同年,他在江户开幕,创立江户幕府,也称为德川幕府,同年将千姬嫁给丰臣秀赖以示友好。

庆长十年(1605年),德川家康退位给三男德川秀忠,被人称为大御所。德川家康表面上在骏府城隐居,但实际上仍然掌握大权,在冈本大八事件和大久保长安事件之中均由德川家康作主导。

大坂夏之阵

主词条:大阪夏之阵、大阪冬之阵

庆长十九年(1614年)方铭钟事件中,德川家康借口钟铭内文有对德川家不利的文句,尝试迫使丰臣秀赖完全臣服;但是丰臣方摆出备战的姿态:丰臣军积极招募浪人,加强军备,但却没有大名加入大坂方(除了阿波的蜂须贺家政,但他被家督至镇劝说而放弃举兵),致使德川家

康下令大名准备攻击大坂城。德川军在11月15日开始进行攻击,并步步进迫,迫使丰臣的军队撤回大坂城内,12月4日前田军和松平军擅自攻击真田丸,遭到号称日本第一神兵的真田幸村猛烈反抗,结果大败。德川家康最终利用大炮直接攻击大坂城,迫使淀殿(丰臣秀赖的母亲淀夫人)提出交涉,双方达成协议,大坂方面要求德川不得处分秀赖等参战诸将,丰臣秀赖、淀殿不用前往江户作人质,德川家康看似宽大的爽快答应,唯一的条件是:将大坂方面除了本丸外所有外城一并拆除。战事暂告停止,称大坂冬之阵。

元和元年(1615年),填平了一切壕沟,拆毁了二丸、三丸的大坂城形同空壳,德川家康见时机成熟再次出兵,而丰臣军在这次战役虽然积极迎击,但是只剩本丸的大坂城比山砦还不如,德川军在多处地方相继捷报,最终迫近大坂城。但在冈山·天王寺之战中,德川家康一度陷入危机,真田信繁击溃松平忠直带领的一万五千越后兵压进德川家康本阵,导致德川家康旗本众大崩溃,本阵倒退数里后才稳下阵脚,这也是德川家康这辈子除了三方原之战最狼狈的一战,甚至有了切腹的觉悟,最后勉强逃出一命;同时德川秀忠在冈山战斗,亦因为过于突出,遭到大野军的突击陷入混乱,当众将闻到德川家康有危险而作出救援,在兵力悬殊的优势下,德川德川军取得胜利,丰臣秀赖和淀殿自尽,遗儿国松在战后不久被找回,最终被处死,享年八岁。丰臣家正式灭亡,是为大坂夏之阵。因从此日本再无大战事,所以史称“元和偃武”。

晚年及病逝

德川家康实行一国一城令和武家诸法度等政策,维持国家稳定。元和二年(1616年)3月21日获朝廷赠获太政大臣一职。6月1日巳时(约上午十时),德川家康在骏府城病逝。法名东照大权现,法号安国院。关于其死因的说法之一是吃鲷鱼天妇罗中毒身亡。另外的说法包括胃癌及梅毒。葬于久能山。翌年,追谥正一位,受东照大权现的神号,后改葬日光山。

为政举措

没收敌领

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领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领地),减封了三个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领地)。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百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幕藩体制

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俭、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领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领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领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际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着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

部分锁国

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不

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他出于对军需物资和生丝贸易的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1608年,他聘用英国人三浦安针为外交顾问、贸易事务官,并向他学习世界知识、天文和数学。他甚至默许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因感到危及日本传统的封建统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辖地首先颁布禁教令,翌年便把这一法令推行到全国。1615年起,进而对朱印船贸易也严加限制。

儒佛合一

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学,喜欢读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经史典籍,鉴于自镰仓幕府以来佛教势力已与庄园制紧密结合的事实,他在创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创立幕府后,他认为庄园制已彻底摧毁,佛教因失去旧的经济基础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击也已衰落,这时恢复佛教的威信,对巩固新政权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渐扶植佛教,与名僧探讨各宗的佛法,日益趋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

人物评价

综合评价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业绩在于他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这给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庄园制时代略好一点的社会环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组和强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严格的身分制度把每个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个狭窄的框子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推动海外贸易并非要民间贸易自由发展,走上近代重商主义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维护封建的政治统治,其范围只限于由极少数幕吏、大名、特权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贸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缔或限制。1612年颁布的禁教令,从1615年开始对朱印船贸易的限制。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