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上河图》的整个画幅中,随处可见酒肆茶楼的饮乐者和拉纤者等劳动的场面,形成贫富不均的强烈对比。这种对比的艺术描写手法,表明了作者对生活观察和反映现实的态度。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高度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入胜。人物和景色的虚实、疏密、动静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节奏感和韵律感,表现了高低起伏性和动作性。它既有界画工整准确的优点,又有完整统一的特色,充分发挥了半工笔半写意人物画生动活泼的长处。是我国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最优秀代表作。
宋代初年,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汴梁、成都等地成为当时国内贸易中心。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和力量也逐渐壮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真实地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情况。图中不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而且对当时被看作下层人民的船夫、纤夫、架屋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并把他们当作汴河上的主人和促成汴梁繁荣的主要力量,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意义。
在绘画题材方面,《清明上河图》突破了唐以来的人物画主要以宗教活动和贵族生活为题材的范围,开始努力表现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场面。而规模之大,场面之宏,人物之多,描写之细腻、逼真、生动,艺术技巧之高超、纯熟,都是古来仅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以人物为主的风俗画,发展到宋代,已经注意到人物与情境的完善融合,使之水乳交融,开拓出了新的境界,特别是在描写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趣方面,更是冲破了传统题材的局限,这对以后民间年画如《西湖景》、《姑苏万年桥》、《三十六行》等,也是一种启迪。
历史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国风俗画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自豪和珍惜。
影视剧形象
1998年内地剧《清明上河图》,主演:郑少秋
研究著作
1、《清明上河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
3、独奏,重奏《清明上河图》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4、话剧《清明上河图》
叙述“青年画家”张择端,一心想为汴京描绘一幅“全景图”,却得不到“主流美术圈”的认可和帮助。但是,微服出访的公主“柔儿”十分赏识他并且暗生情愫。在柔儿的举荐下,张择端以“翰林院画师”的身份从事创作,却也因为公主必须通过远嫁的方式与金议和,皇上欲把画完长卷的张择端投入牢狱……仅仅在史书上被介绍了几十字的张择端,就被编剧自圆其说成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