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的特点:1.故事性强。2.篇幅一般较长。3.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结构单纯,眉目清楚。4.语言丰富,表演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细节描写较多。
此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外在的特征。一是散说体与说唱体交错发展。二是艺人说书与文人创作交错发展,亦即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交错发展。
行话术语
使短家伙的——说评书
串花——《济公传》
丘山——《精忠传》
浑水子——《于公案》丑官儿——《施公案》
神册子——《封神榜》
大黑脸——《包公案》
小黑脸——《小五义》
黄脸儿——《隋唐演义》
钻天儿——《西游记》
大瓦刀——《永庆升平全传》黄杨儿——《三侠剑》
明册子——《明英烈》
汉册子——《西汉演义》、《东汉演义》
汪册子——《三国演义》
彭册子——《彭公案》。
滚纲——说书人将书中人名说错。
黏箔——开书馆的人。
询家——听书的人。
提搂把子——书馆伙计。
择毛儿——观众为说书人指正。
浑碟子——外省人用乡音说书。
抽签儿——演出中,陆续走掉一些观众。
起堂——演出中,一大批观众离去。
梁子——评书及鼓书故事的梗概。
柁子——评书及鼓书故事中的大关节和高潮处。
扣子——评书及鼓书故事中的悬念。书道儿——评书或鼓书的内容大纲。
蔓子活——长篇大书。
拧蔓儿——说完一部书又换另一部书。
蹚蔓儿——按提纲口头加工编说新书。
蔓子海(hāi)——书越说越长。
纂弄蔓子——艺人自己编书。
驳了口儿——说评书散了,书不说了。
贴身靠儿——说书艺人与观众套交情。
挖点——说书艺人设法骗听书人的钱。
鼓了夯儿——嗓子坏了。
海青腿儿——没拜过师的艺人。
墨刻儿——书局出售的话本。道儿活——按所继承的前辈艺人的说书提纲敷衍而成的评书。
八大棍儿——中篇评书或中篇单口相声的俗称。
片子活——短篇评书。
驳口——说书中小段落截止处。通常用几句话
打住。开脸儿——对书中人物的外形描绘。
诗赋赞——说书中写人、状物、绘景、形声的韵文。
扦关儿——说书中的接榫处。
笔法——说书中结构故事的方法。
拉典——说书中引入典故讲述。
使挂子——说书中用扇子等模拟开打动作。
放汤——说书中使扣子失当,未能使听众入扣。
袍带书——讲史和英雄传奇类书目。
短打书——武侠、公案类书目。
书胆——评书中主人公
书筋——评书中正面诙谐人物。
摆砌末----讲述故事场景所用
种类
袍带书
袍带书多以名将贤相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反抗昏君、抗击外族侵略和保家卫国的英勇行为。有《列国》、汉朝有《西汉演义》(又名《楚汉传奇》)、《东汉演义》(又名《刘秀传》)、《三国演义》。五代十国时期有《马潜龙走国》、《陈隋演义》、隋唐时期有《隋唐演义》(陈荫荣版为《兴唐传》)、《说唐后传》、《罗通扫北》、《薛家将》等。
北宋有《杨家将》、《呼家将》、《曹家将》。南宋有《岳飞传》,描写精忠大帅岳飞英勇抗击金兵入侵的故事。
短打书
短打书多以剑侠与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锄强扶弱、惩恶扬善和济世救人的英勇行为。宋代有施耐庵的《水浒传》,石玉昆的《三侠五义》。明代书有《海公大红袍全传》、《海公小红袍全传》;清代书有《彭公案》(又名《龙虎东西巡》)、《施公案》(又名《五女七贞》)、《永庆升平全传》、《刘公案》、《于公案》等书。民国时期,评书大家张青山又根据《水浒传》中“孙二娘赠僧袍”一段,编演了《梁山轶事》,建国后又重新出版,改名为《水浒拾遗》。张杰鑫的《三侠剑》,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又名《童林传》)。
神怪书
神怪书多以记叙神异鬼怪的故事传奇为主体内容,最具影响力的神怪评书当为明朝中期的《西游记》、《封神演义》与清代的《聊斋志异》、《济公传》四部。东周列国时有《六部春秋》,分别为《左传春秋》(又名《临潼斗宝》)、《吴越春秋》、《英烈春秋》(又名《无盐娘娘》)、《银盒春秋》(又名《孙庞斗智》,评书名家田连元表演过《孙庞演义》一书,并整理出版)、《走马春秋》(又名《乐毅伐齐》)、《锋剑春秋》(又名《万仙阵》)。后三部书以孙膑的传奇故事为主,受《封神榜》的影响很大,书中的妖怪摆阵,请神破阵,都与《封神榜》中的诛仙阵、十绝阵等相似,书的中人物也有很多在《六部春秋》中出场。
关系表
【第一至二代】:
◆王鸿兴(雍正年间艺人)——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
【第二至三代】:
◆安良臣——张海风。◆邓光臣——张沛然。
◆何良臣——柯光玉。
(另有“安太和”一枝)
【第三至四代】:
◆张海风——胡永隆。
◆张沛然——戴明山。
◆柯光玉——赵廷贞、柯廷然。
◆安太和——恒永通、张永福、吴永春、张永兴、韩永滔。
【第四至五代】:
◆胡永隆——何茂顺、刘茂顺、陈茂胜。
◆戴明山——张君义。
◆柯廷然——牛瑞泉、华瑞生(共七人,号称“七瑞”)。
◆恒永通——庆有轩、李有源。
(另有“姜振名”一枝)
【第五至六代】:
◆何茂顺——奎胜城、高胜泉、刘胜常。
◆刘茂顺——陈胜通。
◆陈茂胜——陈胜芳。
◆张君义——双文兴、海文泉、林文圣、白敬亭。
◆尚奎明——李凤山、马凤云。
◆王奎盛——任春山、谷春山。
◆庆有轩——奎道顺。
◆李有源——田道兴。
◆姜振名——吴辅庭、哈辅源、连辅轩、春辅祥。
【第六至七代】:
◆陈胜通——曹聚锐、魏聚宽、德聚明。
芮岚亭。
◆白敬亭——群福庆、陈福生、文福仙、春福兰、陈福庆、伊福宾;
——杨云青、董云坡;——裕昆勇、王昆兰、孟昆永;
——世殿丞(臣)、梁殿元、桂殿魁、王殿远、文殿成。(福、云、昆、殿不分)
◆李凤山——李长彩、徐长胜;
——赵连波、桂连封、胡连城、张连仲;
——梅竹兰、刘竹桥。(长、连、竹不分)
◆奎道顺——邢义如。
◆田道兴——石义舫。
◆吴辅庭——胡昆英。
【第七至八代】:
◆曹卓如——赵英颇。
◆“云”——阎伯涛、范伯成、王伯芝。
(荣、伯、继不分)
——陈士和、李士元;
——顾云亭、王云汉、乔云斋、叶云棠、松云山、聂云贵。
(杰、士不分)
◆“悦”——杨庆鑫、汪庆柏、赵庆年、富庆升、甘庆雨、金庆治、金庆岚、广庆华、贾庆巡、许庆堂、李庆魁、李庆扬、杨庆泰、田庆义、张庆祥、陈庆禄、苑庆山、乔庆贵(号称“十八庆”);
——严宝森、绳宝珍。
——陈润发;
——卢醒笙。
(诚、坪、润不分)
【第八至九代】:
◆赵英颇——佟信魁、齐信英。
——丁建中。
◆“荣”——叶祥真、刘祥明、孙祥瑞。
◆“伯”——张青山、李月三。
◆“继”——段兴云、许兴魁、王兴阁、马兴田。
——陶湘九;
刘健卿。
◆“宝”——吕俊会。
丁豫良。
——张豫华、徐豫田;
——陈华启、刘华振、马华鑫、赵华轩、李华臣、张华宾、王华瑞。
◆“润”——马雄章。
(鹤、豫、华、雄不分)
【第九至十代】:
◆“荫”——王宽章。
◆“兴”——李鑫荃。
——施星夔。
邵增涛;
——连丽如;
——田占义;
——赵维莉。
童枢源。
(增、枢不分)
◆“健”——刘立福、张川。
◆“桐”——陈浩先、刘浩鹏、萧浩然、陈浩智、佟浩如、杨浩成。
◆“俊”——芦仁堂、张仁璧、郭仁鹏。
惊堂木
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民国初法院法官使用)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惊堂木的正式名称叫“气拍”,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俗称“惊堂木”,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取“规矩”之意,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在评书中有惊醒作用。来吸引人们的眼球,避免欣赏者睡着。
评书语言
评书的脚本必须案头能阅读,场上能表演,语言口语化,既生动又形象。这样,说起来才能娓娓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