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的“烟台八景”指的是:
之罘朝日:就是在芝罘岛观日出。芝罘岛是中国最大的陆连岛,《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分别在26年(前221)、29年(前218)、37年(前210)三临芝罘岛,刻石记功。此后,西汉武帝也曾于太始三年(前98)巡海登临此岛。其上有芝罘山,这里海阔天空,孤峰卓笔,海环四面,群峦戴螺,峭壁削成,下临汪洋,烟水苍茫,波涛千顷,招招舟子,泛波其上,东方海天,一览无余。当朝阳从万顷波涛中喷薄而出,天、海、岛、礁尽染亮彩,气象壮观之极,的确是观日出的绝好之处。在秦始皇第二次登临芝罘岛时,其刻石中就记载:“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康熙《福山县志》中也记载此处“观日出较他处倍胜”。
仙峰夜月:仙峰是指今福山区东南居于内外夹河之间祝圣山的一座小山峰,据康熙《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载:“祝圣山,又名芝阳山,在县东南二里许,三峰横亘,峙两河,中央山之阳一峰,下有洞,广丈余,悬崖峭壁,古木阴歙,为马丹阳藏修处,图刻尚存。东一峰,特耸出,丹阳筑堵以居,题曰升仙峰。”在其附近,有道教祝圣道院,又曰芝阳洞,虽创始无考,但在元、明、清三代都有重修,至清康熙时,有三清殿五间,真武雷神殿三间,据康熙版《福山县志》卷二《寺观志》记载,该道院“颇为恢阔”。元代翰林侍读学士张起岩《祝圣道院记》亦载:“福山县治东南二里而近有山,曰芝山,拔起平地,耸立直上,曰升仙峰。峰西岗阜隆起,曰祝圣山。山腹各有石洞,中可容十数人,胜国大定间,丹阳马真君筑环堵居西洞,且大书题东西峰名,石刻宛在。”该文收录于康熙版《福山县志》卷十一《文翰志》中。烟台牟平的昆嵛山是元代全真教的发源地,马钰就是牟平人,全真七子之一,并创全真教遇仙派,晚年定居福山、栖霞,在这两地留有他的大量事迹和传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因为马钰和他所创立的全真教遇仙派,小小的升仙峰也沾上了不少仙气,料想在月圆之夜,云淡天高,月色如水,凭吊仙踪,涤荡尘心,正是全真教修炼所谓“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的好时候。
磁山瀑布:磁山位于今福山区西北与蓬莱市交界处,因盛产磁石得名。山脉呈南北走向,南北长5千米,东西宽3千米,主峰海拔528.9米,山峰叠耸雄峻,峰石壑峭如削。万历版《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载:“磁山在西北50里,上有石门,下有洞口,悬崖耸出,飞瀑如帘。秦始皇东游,禅为阴主云。”康熙版《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亦载:“磁山,在县西北50里,产磁石故名。县龙祖山也。垒耸三峰,岩岩雄峻,其东峰石壁,峭立如削,上瀑布如帘,下有石洞,洞可容百余人,迤西有石,泽水碧色,味如醴甚,旱涝不溢不减,亦堪舆家所称养阴者。” 磁山瀑布故此得名。今日因环境变化,这一胜景早已不存。
烟台海市:此处烟台,就是指烟台山,海市,则是指海市蜃楼。烟台山是一座与芝罘岛相对的海滨小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侵扰,在此山修筑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烟台名称即来源于此。众所周知,蓬莱阁曾以海市蜃楼而闻名天下,海市蜃楼的成因非常复杂,这与蓬莱阁突兀海中,与长山列岛遥相对应的特殊地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有些人就认为,所谓蓬莱阁的海市蜃楼,其实就是在特定季节、特定气象条件下对面长山列岛的变形。而烟台山的地理位置,与蓬莱阁也极其相似,对面的芝罘岛虽然是陆连岛,但也长长深入海中,与烟台山正好遥对。在历史上,烟台山海域一定也是多次发生过海市蜃楼现象,光绪七年《重修登州府志》卷三《山川志》就记载,烟台山附近,“春夏有海市”,所以才有“不须航海问蓬莱”之说。其实,海市蜃楼这一现象,在胶东半岛的许多地方都出现过,从历史文献来看,牟平、荣成、文登等地也出现过这一现象。
长堤新柳:长堤,是指今内夹河东河堤。光绪七年《增修登州府志》卷三《风景志》载“长堤新柳”条时注云:“即城东两堤……(清阳河)俗称夹河,东岸有石堤,为乾隆元年知县程大模筑,号程公堤,一名东堤。又城东南有堤为明知县段坚筑,后千户王钰植柳数千株,号王公堤,一名南堤。又明知县郭玉筑东岸,插柳于上,俗呼为杨柳岸。”康熙《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载:“清阳河,在县东十余步,发源于栖霞翠屏山,东由义井南绕水都,复转而北直流于海……堤在城东南,自青龙山经城东面北至邑厉坛,竟三里,高一丈二尺,阔一丈,知县段坚所筑。千户王钰载柳树千株于堤外,于是城垣居田赖以安固,人号王公堤。”段坚,《明史》卷281《廉吏传》有载:“字可大,兰州人。早岁受书,即有志圣贤。举于乡,入国子监。景泰元年,上书请悉征还四方监军,罢天下佛老宫。疏奏,不行。五年成进士,授福山知县。刊布小学,俾士民讲诵。俗素陋,至是一变,村落皆有絃诵声。成化初,赐敕旌异,超擢莱州知府。期年,化大行。以忧去,服除,改知南阳。召州县学官,具告以古人为学之指,使转相劝诱。创志学书院,聚秀民讲说《五经》要义,及濂、洛诸儒遗书。建节义祠,祀古今烈女。讼狱徭赋,务底于平。居数年,大治,引疾去。士民号泣送者,逾境不绝。及闻其卒,立祠,春秋祀之。”康熙《福山县志》卷四《名宦志》也载:“段坚,陕西兰州人,天顺三年由进士任本县知县,六事克修,百废俱举,一时士民居然有礼让之风,擢晋莱州府知府。”记载内容基本相同。此后,历代重修《福山县志》,都将段坚收入《名宦志》中。关于王钰,康熙《福山县志》卷四《职官志》也载:“王海,直隶苏州人,永乐间备御中前所,王钰,海之子,景泰六年袭。”所谓“备御中前所”就是“备御中前千户所”的简称,王钰,就是明朝设在福山的备御中前千户所千户。根据明代地方军事制度,千户所分守御、备御、军民三种,明洪武四年,分莱州卫右千户所设福山千户所,以福山县城为所城,至洪武十年,撤莱州卫右千户所,调登州卫中前千户所于此,设正、副千户5员领之。据康熙《福山县志》记载,郭玉直隶吴桥人,明成化十年至成化十五年(1474-1479),任福山知县。由此来看,段坚、王钰、郭玉,都是明代中期福山的地方官员,在任期间,为民造福,人民用“长堤新柳”作为“八景”之一来纪念他们。
古寺奇泉:奇泉,据明万历《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记载:“在县西六里,水从石孔涌出,冬温夏冷,故曰奇泉。” 奇泉寺,则是奇泉附近的一座古寺。万历《福山县志》卷二《寺观志》记载: “奇泉寺,在县西六里,永乐十六年僧智庆建。隆庆二年僧照悦重建,万历二年僧义学增修石桥,四十年更修方丈桥,西有泉数处,流十余步而混坏无穷,故名奇泉,遂题名奇水庵云。”康熙《福山县志》亦载:“在县西北六里,邑令段坚额曰奇泉庵,创建莫考。明永乐十四年僧知庆、宜德元年僧明进相继重修。山门外有桥,桥下有水泉,涌地出,味甘冬温,屡屡如珠,潺湲曲折而下。绿树葱蔚,钟声出幽谷间……崇祯十六年,僧行�"捐资鸠工重修大殿及东西配殿、方丈齐堂、两厢山门一切鼎新。”由此来看,寺因泉名,虽创建莫考,但至明代依然多次修葺,香火鼎盛。
峆山卢烟云:峆山卢,是指峆山卢山,位于现福山区和栖霞市交界处。万历《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载:“峆山卢山,在县南五十里,形势嵯峨,草木畅茂,巅有灵泉,山阴有峆山卢寺。”万历《福山县志》卷二《寺观志》亦载:“在县东南四十里,元大德五年僧明朗建,万历三十一年僧照圆重修。”康熙《福山县志》卷二《寺观志》也载,在此后的明崇祯年间、清顺治三年、顺治七年都有重修。清末民初福山诗人范模山在其《嚣嚣山房诗集》卷四《峆山卢山》诗题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