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旅游景点、名胜古迹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3:40
分类

青州市旅游: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各1处。省级旅游区主要有云门山风景名胜游览区。另外,仰天山、范公亭公园、偶园等,也以景色秀丽而引人入胜。

青州市名胜古迹

云门山位城南2.5公里。上方称大云顶,有洞通南北,如巨门。夏秋常有云雾缭绕,穿门而过,故名。云门遥望如悬镜,誉称“云门拱壁”,为古青州八景之首。门北石井2,名“龙潭”。门南右侧一天然石罅,深邃莫测,名“云窟”,夏日,时有云雾外泛。相传隋北海人李清曾入窟学道,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李道人独步云门”一篇,即据此传说演义而成。劈山、驼山雄峙其东西,《齐乘》赞为“三山联翠,障城如画”。山上历代名人题刻甚多,有些题刻已漫漶。明尚书、少保乔宇大篆“云门山”三字刻于山阳,雪衰行书“神在”等镌于山阴;清青州知府夏一凤《重修云门山》碑立于山巅。主峰北壁的摩崖“寿”字尤以硕大著称,高7.5米,宽3.7米,仅其 “寸”部就高2.23米,故有“人无寸高”之说,为我国摩崖“寿”字之最。为明衡王府内掌司周全书。山阳峭壁间有窟龛5个,雕像272尊,造像端正秀丽,具有隋唐时雕塑风格。龛中有隋开皇九年(589)、十年,仁寿二年(602)等多处题记。山阴有“万春洞”,亦名“希夷石室”,俗名“陈抟洞”,系周全为纪念陈抟于明嘉靖年间开造。洞内南侧有陈抟枕卷侧卧像一尊,壁刻雪蓑诗一首。解放后,在山阴植侧柏26万株,建园艺场一处。1983年以来,在山脚新建云门山牌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书额。在灵官庙旧址建望寿阁、东西配殿、院门、院墙等。山顶修复天仙玉女祠、小山门、三元殿,新建阆风亭。挖修“云窟”,设置石栏。增刻李铎、武中奇、于希宁、高启云等名家字画于崖壁,为云门山添色。修登山石阶980米,山下辟停车场,建休息堂、饭店,为游人提供方便。

驼山 “驼岭千寻”为古青州八景之一。位城西南5公里处。山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因似骆驼伏卧而名。乔宇书“驼山”两个大字嵌于山前石壁。主峰东南悬崖,有石窟5座,摩崖造像群1处,造像计638尊。像高或7米有余,(带像座),或10厘米不足,刻工精细,造型优美。由南而北第三窟始凿于北周,主像高4.55米。山上原有古建筑群--昊天宫。南北长15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建有玉皇殿、七宝阁、聚仙楼、东西配殿、戏楼、天桥等,殿堂楼房70余间。从元初到清末曾相继修葺。解放前夕,除七宝阁外,建筑皆毁于战火。1979年至1987年,国家投资24.8万元,新砌石阶,修复碑林,仿造古式建筑,使“昊天宫”旧貌又现。玉皇殿,木石结构,雕梁画栋,气势壮观。七宝阁,石质无梁,双拱阁楼式建筑,座落于巅。南天门内有“天河”、“天桥”、 “玉龙池”等景观。东岩下有“净海池”,又名“龙湫”,池水清澈。1977年,驼山石窟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设铁栅以护。1988年春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的11处石窟寺之一。

玲珑山位城西南16公里井塘村南。商代曾封诸侯逄伯陵于此,秦汉时称逄山。后又名北峰山、笔架山等。山石色泽润滑如膏,俗称石膏山。清隐士吴三恪发现其山, “通体玲珑”,故名玲珑山。山阴有谷,俗称“字谷”,北魏青州刺吏郑道昭《白驹谷题名》于此。字径尺余,结构宽博,笔意苍老。山中多洞窍,名观音、串心、仙宝、通天等,各具特色。山上多奇峰危石,玉皇顶、凌霞关、卡天门等,天工独妙;天降奇石、飞来石等,奇趣盎然。玉皇顶和瑶台为山巅,中有天桥,已废。仅存王母行宫,石质无梁建筑,北墙嵌清唐熙间青州府学教授魏世名《游北峰山记》石刻。目前已投资6.3万元,砌石阶1100米,设《白驹谷题名》铁栏,刻舒同、欧阳中石、于希宁等的字画于石壁。山下辟停车场。中外游人到此欣赏题刻,观赏美景,络绎不绝。

仰天山位城西南46公里的钓鱼台乡和杨集乡交界处。山有巨洞,洞有石隙通山顶。 “一窍仰穿,天光下射”,山以此而名。山中有寺院、峭壁、幽洞、亭阁等景观。文殊寺座西面东,俗称仰天寺。北宋初始建,历代相继修,今破敝。寺后双井,俗名 “黑龙潭”,水清绿,淀物可见。寺前,古槐两株;石碑两座;一为《重修仰天山碑记》,一为《重修文殊寺碑记》。文昌阁寺东北。阁台高拔,势若凌空。白壁红柱,飞檐如翼。望月亭寺西南。石质殿式结构,拱顶无梁,窗门四达,丛木环列,高明爽垲,云湿风凉。明时亭圮,工部尚书邑人钟羽正重建,书“望月”二字,嵌于亭门上额。佛光崖寺西尽处。崖如刀削斧劈,逼立耸峭,高宽数十米。顶端圆秀,赭黄;下部宽宏,间杂如黛,有线雕如来佛宝座及二童子像,端庄静雅。崖壁上有奇松倒挂,各具情态。仰天槽山上四围高起,中为平地,状如马槽,有土梁,限为南北二槽。南槽有黑龙洞,深莫测。盛夏,凉气上升;隆冬,白雾蒸腾。北槽有二洞,名四门洞,白龙洞。幽洞有仙人洞、卧牛洞、观音洞、水帘洞、罗汉洞等,奇巧各异。水帘洞在山阴,北向,口如大都门。洞深幽邃,水流出,冬夏不涸。洞外有池,池北为壁,水帘高挂,泠然有声。山中石壁有赵明诚等历代名人题刻多处。山上树木资源丰富。深秋红叶,烂若锦霞,被誉为“天然公园”,“九月九日逛花山”为当地趣事。

范公亭公园位范公亭西路西端、旧西门外。总面积13.21公顷。因有范公亭而得名。范仲淹知青州时,阳河侧泉涌出,范公构亭泉上,后有名范公井亭,历代多有修葺。亭为石柱,砖木结构,六角飞檐,亭顶窗口,与泉井相对。亭东有宋建范公祠、明末移建欧阳公祠和富公祠,合称“三贤祠”。院内唐楸宋槐,逾千年,仍枝繁叶茂,荫翳蔽日。这里原有历代碑刻30余方,“文化大革命”中多遭破坏。亭院北200米,阳河西侧,有清建顺河楼、移建四松亭。一路相连,构为一体。1964年,益都县人民政府将范公亭与顺河楼等景观命名为范公亭公园。“文化大革命”初,改称青年公园, 1978年恢复原名。1989年始,国家拨款,对公园分期整修,成为市内一重要景点。

偶园位偶园街南端路东。在原清康熙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私人花园,俗称冯家花园。咸丰《青州府志》载:“冯溥既归,辟园于居第之南,曰偶园。”北接冯氏宗祠,东北连冯家宅第,原是一组宅弟、宗祠、园林三结合的古建筑群。至解放前,偶园仅存一山、一堂、一阁,废圮不堪。1950年,益都县人民政府将其收归国有,改名 “人民公园”。重建友石亭,一草亭(未在原址),修复近樵亭、卧云亭。“文化大革命”中,数方碑刻均遭破坏。1980年以来,先后建公园大门,铺石板行道,设置儿童游艺场和动物园,翻修佳山堂,辟建石景园和花圃园。

真教寺位益都镇东关昭德街南端路西。寺院面积4098.39平方米,三进院落,殿房70余间,是一组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据寺内碑文记载,真教寺始建于元大德六年 (1302),为元代国内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数百年来,历代相继修葺、扩建,规模日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建。雍正九年(1731)新建二门;十二年(1734)重建大门;乾隆二十五年(1760)新立百字赞碑亭;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望月楼;1935年新建沭浴室。 “人民公社化”时,寺院改作大队办公室、仓库、食堂,部分古松被伐。 “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劫,残破不堪。1984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拨款3 0万元,群众集资5万元,由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筑维修队对寺院全面整修,198 6年10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