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城市本地名人
樊崇(?~27)字细君,新莽末年琅琊(治今诸城)人。天凤五年(公元18年),在莒县发动起义。后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大破莽军,所部发展到十余万人,号“赤眉军”。公元25年率军攻入长安,消灭刘玄政权。后以饥荒向东撤退,被刘秀所部包围,被迫投降。后拟再起,被刘秀所杀。
赵明诚(1081~1129)宋金石学家。字德父,密州诸城(今诸城)人。宋徽宗时尚书右仆射(丞相)赵挺之之季子。少为太学生,先后任鸿胪寺少卿、莱州太守、淄州知事、潮州军州事等职。与妻李清照同好金石图书,所藏商周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甚富。曾仿欧阳修《集古录》例,编成《金石录》三十卷。
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奉翰林国画院,职务可能是翰林待诏。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廓。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前者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
丁耀亢(1599~1669)清初文学家。字雨生,号野鹤、紫阳道人、木鸡道人,诸城人。明末诸生。入清后,官容教教谕。作有小说《续金瓶梅》,有《丁野鹤先生诗词稿》及传奇剧本《表忠记》等。
窦光鼐(1720~1795)字元调,号东臬,诸城人。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由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顺天府府尹、福建正考官、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会试大总裁等职。学问精赡、文词清古,与纪文达、朱文正、方纲等文学名流,在朝主持文运三十年,使文学艺术极盛一时。为官廉正,勤于职守,世人称赞。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北杏村人。1920年在北京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7月和邓恩铭代表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共一大,会后任山东党支部书记。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和山东党组织最早组织、领导者。1922年初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6月回国后即赴上海参加中共二大。二大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济南分部主任、北方分部副主任,并以此身份领导北方许多罢工运动。1923年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24年1月被选为合作后的国民党山东代表,出席了国民党一全大会,10月被孙中山委为特派员后积极从事统一战线工作。 1925年1月,带病去上海参加了中共四大,3月去北京出席国民会议促成会,8月在青岛病逝。
路友于(1895~1927)路家道口村人。1919年就读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曾任国民党一届中央北方执行部侯补执委兼秘书,国民党二届中央侯补执委。在北京执行部任职期间,与李大钊赤诚合作,共同奋斗。不幸于1927年4 月6日与李大钊等一起被捕,4月28日英勇就义。
王翔千(1888~1956)相州村人。1911年毕业于北京译学馆,先后任《大众日报》、《山东劳动周刊》等报刊编辑、主编。山东省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2年由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山东最早的党员之一。1928年底失掉党的关系。解放后任省参议员。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相州村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参加过 “五四”运动,后到欧洲各国考察,回国后专事创作,作品有《一叶》、《黄昏》、《山雨》、《春花》、《春雨之夜》等小说和诗歌选集及其它译著,是“五四”以来著名作家之一。先后在暨南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授。解放后任山东省文联主席等职。
崔嵬(1913~1978)王家巴山村人。著名戏剧电影导演、演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延安“鲁艺”戏剧系教员、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戏剧系主任、中南文艺学院院长等职。1959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导演。曾在《宋景诗》、《红旗谱》等影片中担任主角,并导演了《青春之歌》、《天山的红花》、《杨门女将》、《穆桂英大破洪州》等影片。逝世前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