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三海”海带良种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19/03/27 - 22:54
分类

  他指出,群体选育是针对个体性状差异选择其中优良的个体作为亲本,繁育其子代以获得更为突出的性状优势;细胞工程育种主要是植物组织细胞离体培养,在体外培养的植物细胞在初分化后有两个可能,一种是形成完整植株,另一种是形成具有植物胚特征的个体,后一种加上人造种皮等后续工序处理后就成为人造种子;而分子育种则是将基因工程用于育种工作。育种技术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对生物机制和遗传背景深入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提高研究精细程度和效率的具体表现。

  我国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以群体选育(选择育种)为主要技术手段,但主要的问题在于无法扩大原有亲本群体的性状变异范围;而7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则主要是以细胞工程育种,以及细胞工程育种结合选择育种进行新品种的培育,这样可以实现不同物种、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交流,扩大可选择利用的性状范围;而“三海”海带品种的培育,则是首次将分子技术应用于亲本选择鉴定,可在大量的子代个体中,准确高效地选择出目标个体,应用于进一步的性状改良,这是一次重要的应用技术突破。

  “将来海带育种则会直接对性状决定基因进行选择,甚至可以对育种性状表现情况进行早期预测,这将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甚至可以像现代生活中的商品定制一样,根据不同养殖户的需求定制生产特殊的海带品种。”刘涛这样描述海带育种的未来。

  “带带”相传

  品种始终围绕海带消费品需求不断发展

  在常人看来海带是一种普及范围较广、价格低廉的海水养殖种类,然而在中国海洋大学却有一批人把它当成孜孜以求、探索不已的“宝贝”,从“海青一号”到“海青三号”,从“单海一号”到“远杂十号”,从“荣福”到“爱伦湾”,海大人长年累月、代代相传地从事着海带遗传育种工作,到“三海”海带已是中国海洋大学培育的第十个海带新品种了。

  为什么海大人要不断地培育新的海带品种呢?

  “在可养殖面积有限,养殖技术、养殖方式长期稳定的情况下,持续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是农业增产增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途径。根据估算,品种改良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超过了70%。”刘涛说,“我国海带育种工作始终围绕着海带消费品需求变化而不断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实现了海带全人工养殖生产,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碘缺乏症——“甲状腺肿”在我国比较普遍,因此那时的海带育种重点解决的是稳产和高碘性状的改良,服务于解决碘生产原料问题;而

标签

第三种存在 从通用智能到超级智能 朱嘉明 著 经济 deepseek 对话时代 元宇宙与数字经济 历史不会熔断 AI时代生存手册

【推荐理由】历史热推

【到手价】29.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