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十二”航天员面对面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1/10/05 - 00:34
分类

  我很期待站在机械臂末端那一刻,面向整个茫茫宇宙,随着机械臂摆动,会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记者:模拟太空生活的密闭生活训练,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

  汤洪波:主要是为了检验航天员持续工作的专注力,有些训练项目是在极端条件下,考验航天员在空间环境的应急能力,考验和磨砺航天员的意志品质。比如,在狭小密闭空间,72小时不睡觉,还要持续工作,并保持准确性。我们在地面做过一个月的密闭训练,完全模拟进入空间站后的整体飞行程序,包括工作、生活、废弃物的处理等。

  航天员乘组如何团结协作? 

  3位航天员有分工、有配合,对任务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记者:3位航天员怎么分工?

  聂海胜:有句话叫“分工不分家”。在“神十二”任务中,任何单项操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任何需要两个人完成的任务,我们两两组合,3种模式都可以完成。3个人一起密切配合完成一项工作,那更是一个整体。这是载人航天任务的特点。我们在一起训练一年多,彼此之间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比如我和刘伯明有过太空体验,知道地面和天上的操作有区别,操作要更加严谨,天上生活的习惯、作息规律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记者:作为搭档,你们互相评价一下吧。

  聂海胜:我和刘伯明都是首批航天员,在一起工作20多年。大家都很熟悉刘伯明。他非常聪明、敬业,喜欢动脑筋,对于一些细微操作研究得非常透彻,对团队的训练、任务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我很愿意和他共同完成任务。

  汤洪波是第二批航天员,曾是神舟十一号任务的备份航天员,经过了严格、系统的训练,在5年前就具备执行飞天任务的能力。“神十二”任务是首次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要做大量的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他进入这个乘组,说明专家对他非常认可。汤洪波平时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非常谦虚好学,性格好,我对他充满信心,非常信任。

  刘伯明:聂海胜执行过两次飞天任务,经历过多天飞行,“神十”任务进行过交会对接,经验很丰富。他是这次任务指令长的最合适人选。

  我执行过“神七”出舱任务,对出舱任务很有信心,这些年也一直在准备空间站任务。我们既有分工,也会密切配合。

  汤洪波训练非常刻苦,工作踏实可靠,他这种认真的劲儿、肯吃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相对年轻,在电子信息、网络等操作方面能够和我们互补。我们对他非常信任。

  汤洪波:这次是我的首次飞行,很荣幸能够和聂海胜、刘伯明一起飞行,他们都有过飞行经历。聂海胜执行过“神六”“神十”的飞行任务。刘伯明执行过“神七”的出舱任务。在“神十二”任务的准备过程中,他们非常严谨、细致、认真,我要学习他们的冷静、坚定、果断、沉着。尤其是他们都是多次飞天、多次备份,还一直为“神十二”飞行训练、准备。这就是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我对这次任务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

  记者:第一次飞天的航天员,能够入选“神十二”乘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汤洪波:最重要的是工作的严谨态度。尽管我们十年如一日地训练,很多事情闭着眼都能做正确,但是你不能真闭着眼做,要确保万无一失,必须细致,还要勇敢。

  执行飞天任务有什么感受? 

  经历了3个“8年”,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再到太空出舱,见证科技不断进步 

  记者:聂指令长,您从成为航天员到执行3次飞天任务,差不多都相隔8年左右,这3个“8年”有什么不一样?

  聂海胜:我在1998年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到2005年执行神舟六号任务,这属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一步;8年后的2013年,我执行了神舟十号任务,这属于第二步的空间实验室阶段;8年后的现在,我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这已是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阶段。

  每一个8年都不一样。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一步一步往前推进,我们的任务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对航天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名航天员,我的成长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国家有经济实力、科技能力,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把我们送上太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能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作贡献,我感到非常幸福。

  作为一个共产员,我能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倍感自豪。我们的状态就是时刻准备着,我们的使命就是圆满完成任务。在飞过祖国上空的时候,我会在心里祝福我们伟大的党“生日快乐”。

  记者:经历了3个“8年”,您对航天技术进步有哪些感受?

  聂海胜:感受非常深。“神五”是一人一天,“神六”是多人多天,“神七”是太空出舱,“神九”“神十”“神十一”,太空生活从12天、15天到30天的跨越。“神十一”为什么能在太空生活一个月,是因为背后强大的科技支撑能力。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工作环境、通信条件、安全保障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比如,我们在太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宽敞。神舟五号任务时航天员没有进入轨道舱活动,到“神十”的时候,就有“两室”,3个航天员中,两个人可以睡到“卧室”里,一个人打“地铺”睡在地板上;空间站更是变成了“三室两厅”,这是空间大小的变化。

  我和费俊龙执行“神六”任务时,轨道舱温度比较低,吃饭加热的比较少。之前食品周期是3天,现在我们做到了7天一个食品周期,可以吃到更丰富多样的口味。

  之前我们都是从地面携带水和氧气上去,到了空间站阶段,我们要在太空生活3—6个月,通过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实现重复利用,冷凝水、汗液重新收集净化成再生水,经过处理就变成纯净水。

  记者: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再上太空,心情怎样?

  刘伯明:在我们模拟器训练大厅,这样一句话非常醒目: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这一直激励着我不断探索前行。

  每次任务都要重新归零,每次任务都要重新开始,我们要保持第一次的热情、激情,也要保持第一次精细操作的踏实作风。13年刻苦训练,13年耐心等待,13年热切期盼,再度飞天,可以说心驰神往、心潮澎湃。对于航天员个体而言,保持强健的体魄不难,因为我们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难的是十几年还保持那份热情、那份激情。

  星星只有闪烁在太空中才是最美的,否则它就是一块苍白的岩石。对我们航天员来说,要感谢党,感谢祖国,有了国家这个强大的后盾,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才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选拔一个优秀的航天员不容易,党和人民培养我们这么多年,我们只有圆满完成任务,来报效祖国。我对再度飞天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指令长聂海胜和小师弟汤洪波的默契配合下,我对完成任务有决心有信心。

  记者:航天员首飞往往要经历多年的等待,能讲讲感受吗?

  汤洪波:我在2010年5月5日进入航天员大队,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我也一直想,这么多年的训练,什么时候能够把我学到的本领用上,去太空执行任务?漫长的等待,其实比高强度训练更具挑战性。但有飞天梦的牵引,我十年如一日保持好状态。我相信,未来的十年,将是为空间站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十年。

  我很喜欢飞行的感觉。这一次我的“坐骑”是火箭,将飞向几百公里高的空间站。我期待能够很快克服失重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尽快建立起空间站核心舱的居住环境,期待我们圆满完成任务重新返回地球的那一刻。

  聂海胜:我们一直期待空间站时代的到来,为此奋斗了多年。空间站建好后,就是我们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家,将迎来一批又一批航天员。将来,也有可能迎来国际航天员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在这个太空平台做更多的科学研究,用这些成果造福全人类。…